82年大陆致信蒋经国共商统一,宋美龄提要求,邓公反问:这现实吗
在这封信里,廖承志写得情真意切,每句话都透着真心实意,特别是他提到的周总理那句话“茫茫大海天空广,不回家还等什么?”更是把两岸人民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情,展现得非常到位。
1982年那会儿,海峡两岸来往不多,虽说那时候的关系已经没以前那么紧张了,但基本上还是互不来往,像是陌生人一样。
在这个时候,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,让中央对台湾的看法有了转变呢?
廖承志究竟是何许人也,为啥这封信是他来写的呢?蒋经国接到这封信后,他有啥反应呢?
【信】
从1975年4月蒋介石过世,蒋经国接手做了台湾地区的头儿后,大陆和台湾以后怎么样就成了全国老百姓心里最挂念的事儿。不过蒋经国上台后,还是照着他老爹的老路子走,坚持着“不来往、不谈判、不让步”的三个不原则。
那时候,蒋经国是国民党的大当家,他怎么说,国民党就怎么看。
但这样强硬到底的态度对两岸和平没好处,特别是1972年《中美联合公报》公布之后,台湾最大的靠山美国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了,这让大家更希望台湾当局能改改态度。
1979年新年第一天,中国和美国正式成了好朋友,建立起了外交关系。就在同一天,咱们国家的人大常委会还给台湾的朋友们发了一份《给台湾同胞的信》。
在声明里,我国政府是从咱们民族的利益考虑,劝说台湾当局别再对抗了,盼着能通过谈判商量等办法,让两岸实际存在的对立状况得以结束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中央专门成立了处理台湾问题的小组。小组由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来领头当组长,廖承志做副组长,他们俩一起管台湾的事情,努力让两岸关系能有真正的进步。
可以这么说,廖承志对中国革命那是忠心耿耿,一点不含糊。正因为这样,再加上他和国民党有特别的关系,小平同志就提议让他当对台小组的副组长,帮邓颖超处理对台湾的事情。
邓小平成为我们国家第二代领导核心后,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方针慢慢有了新调整。
小平同志根据现在的世界情况,灵活地把中央文件里关于台湾问题的说法,都换成了新的讲法。
比如说,以前中央的文件里都是把“解放台湾”当作处理台湾问题的主要原则,但小平同志把它改成了“和平统一”。
另外,小平同志也想出了“一个国家,两种制度”的办法。
他说,台湾问题是咱们自家人的事儿,等统一了,台湾那边还能照着以前的政治制度来,蒋经国也能继续管着台湾省。
说到两岸的交流,新的政策带来了很大的不同。想当年,国民党跑到台湾时,好几百万本来在大陆土生土长的人被迫离开了家乡。这些人里,很多人的爸妈、兄弟姐妹或者孩子都还留在大陆,虽然只是一道窄窄的海峡,距离不远,但却让两岸的亲人感情断了联系。
所以,我们这边主动说,可以想办法让台湾岛上的人有机会回到老家,去看望亲人。
党中央的好政策在台湾也引起了不少动静。不少国民党老兵都盼着,希望台湾当局能给个说法,让他们能回大陆看看亲人。
尽管蒋经国是国民党的主席,但面对广大民众的强烈意愿,他也难以抗拒这股强大的力量。这时候,他心里对于要不要和大陆重新开展交流,感到很为难。
1981年,蒋经国让沈诚到大陆去了一趟。
尽管沈诚这次来大陆是自己一个人,但对台小组还是代表中央政府,非常热情地欢迎了他。
特别是当沈诚接到邀请去参观蒋介石的老家时,他惊讶极了,发现过了这么多年,“老总统”的老家竟然还是跟新的一样。
去年,因为廖承志的提议,中央专门批准了一笔钱来修理蒋介石的旧居。
这时候沈诚来了,正好能请他去瞧一瞧。沈城一看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,连忙拍了很多照片带回台湾,还给了蒋经国。
看到修复得像新一样的老家,蒋经国心里特别激动,他对沈诚说:
共产党真是挺重感情的,我没料到他们不但没拆掉我爸的老房子,反而还保护得这么好,这种大气度真值得我们效仿。
没过多久,蒋经国自己动手写了一篇文章,然后发表在了台湾当地的报纸上。
在文章里,蒋经国说起他老爸在大陆的老房子,现在还保存得挺好,跟走的时候一模一样。
但是,蒋介石已经去世七年了,他的棺材却还没入土,一直停在慈湖上。每次想到这点,蒋经国心里都很难过,觉得对不住父亲,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。
蒋经国写的这篇文章,发表之后不久就传到了大陆。
然后,邓颖超把这篇文章拿给了邓小平看,邓小平一看,觉得这是个好时机,马上就决定要回应一下。
最后,经过中央会议的商量,大家决定让廖承志来写一封信,然后交给蒋经国。
廖承志和蒋经国是老朋友,两人以前关系特别好,所以由他执笔写这封信,既不会让人觉得奇怪,蒋经国那边也比较容易接受。
【本是同志】
关于两岸的将来,廖承志接到任务后一点都不敢马虎,为了能写出最好的结果,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足足三天,费尽心思琢磨怎么写。
写了好几稿之后,廖承志还是觉得不满意,最后他决定把那些大道理都抛开,转而用心去表达真情实感。
有了想法后,廖承志写起来就顺畅多了,就像笔在纸上自由滑动。写完后,他放下笔抬起头,烈日透过玻璃照在信纸上,这才猛然意识到,自己和蒋经国已经快四十年没见过面了。
廖承志在1908年来到这个世界,比蒋经国大两岁。小时候,他们两家是邻居,廖承志和蒋经国经常一起学习,一块儿玩耍,两人关系特别好,就像亲兄弟一样。
那时候,中国的未来走向还不清楚,正好赶上世道混乱,各地军阀各自为政。
廖承志的爸爸廖仲恺和蒋经国的爸爸蒋介石,都是因为想为中国的未来出力,才聚在了中山先生身边。受这种精神的影响,廖承志和蒋经国在很小的时候,就发誓要像他们的爸爸那样,为了中国的强大和繁荣去努力。
年轻时,蒋经国也是个充满激情的小伙子,他活力四射,有着远大的抱负。
1925年,发生了让人震惊的“五卅惨案”。15岁的蒋经国一听到这消息,立马就参加了游行,和同学们一起跑到街上,反对北洋政府出卖国家、丢脸的行为。
“五卅运动”过后,蒋经国被学校踢了出来,接着因为参加游行,被北洋军阀给抓了,关进牢里两个星期。到了那年十月,蒋介石想办法把蒋经国救了出来,并且送他去了苏联。就这样,蒋经国离开了祖国,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去上学了。
在莫斯科的中山大学里,蒋经国加入了中国共青团。那时候,他们班党小组的组长是位叫邓希贤的进步青年,他是从法国巴黎过来的。蒋经国经常和他聊共产主义,每次都觉得受益匪浅,心里特别佩服他。
过了好多年,蒋经国回到国内开始工作后,才知道自己以前的那位老同学,其实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,叫邓小平。
1927年,蒋介石在上海搞了个“四一二”大变脸,原先那个打龙的人,现在也挥起了杀人的刀子。
蒋经国头一回对老爸感到心寒,他发文批评老爸,说他背叛了中国的革命事业。
廖承志和他妈妈何香凝也对蒋介石的做法很失望。就在两年前,廖承志的爸爸被国民党右派给害了。
心里难过归难过,廖承志没忘自己许下的诺言。他还在国民党里,盼着能改变那些不好的事儿。但看到蒋介石也跟那些右派混在一起,廖承志终于对国民党死了心。他一气之下退了党,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30年,廖承志作为代表去了苏联,参加了共产国际的第五次大会。大会完了以后,他没急着回国,而是留在莫斯科,进了中山大学继续深造。
廖承志曾是蒋经国的“哥哥式”人物,可没想到现在却变成了他的“学弟”,这真让人感慨命运真是难以预料啊。
听说廖承志到了莫斯科,蒋经国乐坏了,立马就去找他了。这么多年没见,本该像亲兄弟一样相见欢,可因为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大儿子,这道身份坎儿就像一道看不见的墙挡在两人中间。尽管见面时还是给了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,但心里都清楚,这样的和睦时光恐怕没几天好过了。
由于比廖承志早到莫斯科几年,蒋经国就自愿当起了导游,领着廖承志在城里参观。在这儿,他们亲眼见到了由工人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,这里的劳动者备受尊敬,神圣不可侵犯。
以前的时候,国民党的想法其实也是这样的,只不过现在……想到这儿,两人心照不宣地都不再提起了。
最后,蒋经国终于开口说话了,他主动对廖兄说:“廖兄,元旦一过,我就要下基层去参加劳动了。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我觉得,等真正去劳动一番后,我的看法肯定会有所不同。”
廖承志想说话,但心里犯嘀咕不知道该咋开口,最后,他一咬牙,还是开口问了:
你晓得你老爸现在在咱国家干啥呢?他快变成咱俩以前发誓要斗倒的那个人了,正对共产党发起大攻势呢。要是将来你回国了,你打算咋办呢?
听到廖承志的问题,蒋经国一下子愣住了,不知道该怎么回应。他默不作声,过了好一会儿,才开口说:
他终究还是我的爸爸。
这时候,天慢慢黑了下来,莫斯科的冬天晚上冷得要命,已经不适合再到处逛了。廖承志就停了下来,说:
跟国家大事相关的都谈完了,我该走了,再见。
他们俩此刻还不知道,这次分开后,下次再见面就成了陌生人。
【家书】
信写完后,廖承志先拿给组长邓颖超看,邓颖超浏览了一遍,接着就把信递给了邓小平。
邓小平同志以前和蒋经国是同学,对他挺熟悉的,所以他说:“我觉得,与其直接给他本人,还不如在台湾公开出来,可能这样效果会更好些。”
邓小平同志是赞同信里说的内容的,但他也想到了另外一点,就是目前两岸关系还没什么实质性的进展,所以这封信恐怕没那么容易就交到蒋经国手里。
这样看来,还不如直接把信登在报纸上,让两岸的老百姓都看看,说不定效果更好呢。
经过小平同志的提醒,廖承志也觉得这个办法更保险,因此打算着手去做。不过,那时候的台湾,白话文还没普及,这封信可能不容易引起台湾同胞的共鸣。
就这样,有了邓颖超的帮忙,廖承志再次认真修改了信件,把它变成了文言文,好让它在台湾地区的报纸上刊登更合适。
最后,两封信一模一样,一封用了白话文,另一封用了文言文,同时在两岸发布了。
1982年7月25日,两岸的老百姓同时看到了报纸上登的那封信,信里表达的感情,让大伙儿心里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,这个共鸣在两岸之间久久回响,久久不能散去。
蒋经国的秘书后来回忆,他看到信后,蒋经国就站在窗边,沉默了好久。过了很长时间,他才吩咐说:“把这封信给夫人送去。”
在当时那种情况下,两岸已经对立了几十年,就连蒋经国也不敢轻易去改变这种紧张状态。虽然这封信让他心里很有感触,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事儿交给宋美龄去办。
那时候,宋美龄人在美国,收到信后,她非常倔强。特别是她说的那句“自家的破扫帚也当宝,怎么可能说走就走回来呢”,让台湾的好多官员都觉得,两岸要想和平,怕是没那么容易。
宋美龄对国民党的失败一直心里放不下,始终不愿意承认他们输了。
直到现在,她还做着用“三民主义来统一中国”的美梦。
后来,当美国记者采访邓小平的时候,聊起了这件事,邓小平笑着回了句:“你说呢?”
“用三民主义来统一中国,你觉得这能做到吗?”
但是,不管宋美龄表现得多么强硬,毕竟她已经远在美国安享晚年,终究还是无法改变两岸的大局。
蒋经国心里明白,现在的情况不同了,就连美国也不再挺台湾了,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和大陆对着干,显然不是明智之举。所以,他好几次偷偷派人去北京,商量怎么解决问题。
真遗憾,就在双方谈判的时候,廖承志因为病情严重,没办法治好,所以在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去世了。
他快要去世的时候,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台湾问题,但遗憾的是,他没能亲眼看到台湾问题彻底解决的那一天。
听到廖承志过世的消息,蒋经国心里难过极了,他自己也是一身的病,身体日渐衰弱。他让沈诚代为向廖承志的家人表示哀悼,并且心里明白,台湾的事情得赶紧想办法解决了。
之后,按照蒋经国的指示,沈诚陆续和邓小平、杨尚昆等国家领导人见了面,还热切地谈了谈台湾方面的事情。
1987年,台湾当局在多次努力协商后,终于同意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了。大陆这边对这些回到家乡的老兵,也是真心实意地表示欢迎。
那段时间,两岸的人们都在热烈讨论回归的事情,大家都觉得,让国民党老兵回到大陆只是个序曲,两岸真正迎来和平统一的好日子,已经不远了。
真的很让人痛心,1988年的时候,蒋经国在台北突然间就走了。
他离世后,两岸的谈判和协商被暂时搁置了。新上任的李登辉表面上说支持“一个中国”,但背地里却大搞分裂活动。
直到今天,台湾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,变得越来越棘手,特别是近几年紧张对峙的氛围,让和平统一的道路走得异常艰难。
就盼着台湾省的乡亲们都能认清一个事儿,两岸是一家人,紧紧相连,分不开的。
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国家,只是把台湾当成阻止中国发展的棋子。要想实实在在地获得和平发展,还得靠我们自己的力量,不能老是依赖美国。